经络—古老与现代的科学

 

经络学

经络学是指人体经络与穴位的学科。经络系统即分形经络,是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穴位即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比较重要的是上丹田和下丹田。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中文名

经络学

外文名

science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科学

   

《黄帝内经》

形成原因

长期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形成

目录

  1. 1 人体经络
  2. 2 经络系统
  3. 3 穴位
  4. 4 解剖结构
  5. 5 神经调节
  6. 6 现代分形
  7. 7 近代经络

 

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与穴位的科学(以下作者:宋继明、杜元伟)

经络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不能找到其结构实体。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本文在内景体察的基础上,结合众多的生理学结论,谈一下经络穴位的生理学基础,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客观实在性有多种表现形式,电磁波,声波等分别形成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是人的感官具有局限性。经络的客观实在性无须用外在解刨学的方法来求得证实。这种方向是错误的,更是对我宝贵传统医学的歪曲误解践踏!

 

经络系统

——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间隙维出错了)

在经络中分形维数与间隙维的异同(间隙维≠分形维)?

分维学说认为,人体内的实物只能”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0.3维”?左右为间隙维网络----经络.

其中”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0.3维”?正确吗?科学性,数学的严谨性恐有问题!

我们推算”填充2.7维左右,剩下的1.7维左右”!

笔者在《关于气的生理学思考》中己阐明如下结论。即,气是人体内的液体系统,营气是血浆,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那么,运行液晶态组织液的通道就是经络一一一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十盲膜,散于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术语中的间隙。经络依大小可分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干流汇集一样,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首句是指由血浆向组织液的渗透,后句则是由络脉向经脉,也就是由组织间隙到器官间隙的汇流。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为什么无论是活体解剖还是尸体解剖。都找不到经络呢?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有人认为,纤络是一种象血管一样的管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间,便“聚水成泊”枣这便是穴位厂。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的运行。“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古人把经络比作河流,实际上指的是“地下河”,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规则边界的“人工河”。它通常无固定的界限(有人说以筋膜为界,这并不准确),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冻胶态与液晶态的分界,就是模糊的边界。透视到功夫深的师傅的经络亮且粗,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缘故。而病人患处呈黑色,则是液晶态受阻复为冻胶态,运行不畅而过多积累代谢产物所致。液晶态与周围实物及冻胶态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采用现代手段,如电、热、声、光、同位素示踪等测试,发现经络是宽约一毫米的低阻抗、电敏感、高振动的多功能线。

经络的气循环不同于血液循环,它除了和血液循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外,还具有独到的作用。血液循环是由血管心脏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否则,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换,吸人氧和养料并排出代谢产物。而人体内部的沟通,如两细胞间的直接交换,血液循环就无能为力了,这就象铁路并不能完成社会各部门间的直接沟通一样。这只能通过气循环枣循着两细胞间的间隙,由液晶态组织液,直接地、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交换。它的意义在于更大可能地沟通了人体内部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气循环则不然,只要肢体还没有彻底干枯,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环。因此,截肢的肢体,仍有经络存在。据此,植物虽然没有血液循环,但有液体系统,仍有气循环,有经络存在。如香蕉5条,哈密瓜10一12条。这也体现了生命的物质统一性。

 

穴位

一一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

透视到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白色圆点,小的如绿豆,大的如蚕斗。有的呈开放性,电波般地接收或发放外气。因人而异因穴而异。结构上无固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下面重点谈几个主要大穴。

1.上丹田一一脑室系统

体察得知,它位于头部的中心,即山根穴后,大小脑五官之间。功力深者,可见渗透到较大空间。真气流入上丹田,迅速扩散,紧接着溅起金光闪闪的浪花,就象海浪撞击礁石一样,一浪打一浪,光彩夺目,生机活泼。解剖而言,上丹田就是脑室系统,主要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其内的液体就是脑脊液,它是液体系统的另一种形式,和组织液互相渗透,在中医常称为脑髓。体察到此处的真气循环过程和脑脊液循环相同,不再赘述。并且还发现,从尾椎流出一股粗细如毛线的乳白色真气经小腹进入下丹田。这点,望解剖家予以证实。

2.下丹田

体察知,它的空间较大,上自肚脐下自耻骨联合处,有6个气室,直径总约10厘米。其形与鹅蛋相似,它的中心位于脐下三分,是全身真气的供应站。解剖而言,它在腹壁上,而不在腹腔中。(有人讲是膀胱直肠膈,这是非常错误的)。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层以内,主要为腹直肌、斜肌、深筋膜、浅筋膜各部分问的较大间隙。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类似乳胶薄膜一样的筋膜连接,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体察发现,这些筋膜随着呼吸的节奏而变化。吸则缩小,呼则开大,正是古语说的,“吸则闭,呼则开”。

3、经络系统成因的猜想

经络是特定的间隙。人体器官以上的间隙也应有数以万计,为何只存在十数条主要经络并且大致都人人如此呢?笔者认为,这是宇宙全息的体现。人生活在宇宙中,人的形态结构便是宇宙全息的投影,是宇宙“超巨系统”的“终端显示器”。主要大经的路线可能是太阳系天体活动在人体的全息投影。天体的磁力引力规律性的空间变化,感应地使冻胶态的组织液规律性地出现了相对稳定的运动路线。“宇宙按她自身的形象塑造了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问的统一。具体说来,太阳对应于任督二脉,月亮对应于带脉,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分别按照五行隶属关系对应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其它的还不是很明确。

 

解剖结构

(非间隙,非光滑管道,细胞充填的分形分维经络) 1996年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经络模型--细胞社会学分形经络(非缝隙的经络)】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统解剖学多是研究分界相对清晰、形态规则、相对简单、有序的,具有古典几何特征的截面二维、立体三维的整数维形态结构,如空心血管、实心神经,而经络就象分形维的膜和层析柱,是复杂、不规则、少秩序的具有分形分维特征的,由细胞填充、有间隙的、实体与毛细间隙混合的分形维的气血流通的“渗透,扩散”通道,即“微观分形维‘细胞充填’‘静闭动开’的动态扩散经络解剖模型”。

经络的解剖结构及形态是祖国传统医学留下的千古之谜,更是世界性的一大科学难题,祖先留下的谜团,将由他们的后人枣中国人首先解开。

许多年以来,对经络解剖结构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没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和革命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了传统解剖概念的束缚和限制。以前对经络解剖结构的探索,总是按着传统解剖观念的思路进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所要寻找的经络应该是类似于血管或神经束样的,有明显、明确的管状或条束状结构的解剖结构、组织形态、及特征明显的新的结构或组织。但是所预期的东西没有出现于解剖切片上,因此也就产生了困惑。并且,也没能随机应变,换个思路重新思索,所以经络的结构形态探索就被搁浅了。

首先,从过去的结果看,经络的结构或形态与原有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的组成和结构似乎是不同的,即与传统古典欧氏几何的形态结构简单、规则、有序、曲线相对光滑、组成比较单一、清晰、容分辨等相背。尤其是与血管和神经不同,它没有明显的管腔或线束样的结构,或由膜包绕的分界清楚的,独立的组织器官样的结构。是比血管,神经更复杂,无序,少规则的复杂形体(系统)。使得经络的研究前无榜样,后无对照,难度变大。如果还是按简单化的传统的解剖或欧氏几何的方法与思路去寻找或探索复杂、不规则、少序经络的解剖结构,探询具有管腔或条束样结构的血管、神经束样的经络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由于方法和工具选用不当,看来此路是较难走通了!应该改变观念,重走它路,跳出传统解剖概念和欧氏几何旧框的束缚,才有可能在经络解剖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解剖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象对血管和神经束结构的观察,是在视觉上明显易见的,符合古典或欧氏几何特征的形态或结构。即是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的“整数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枣整数维,对组织结构的观察和认识就会出现麻烦,或者“视而不见”,得不出较好的结论。诠释也就难免会混饨局限。经络的情景看来就是这样,它是不光滑、不规则、多元复杂化的非欧几何的分形系。就需要处理复杂、无序、不规则系统的技术、手段、方法一一分形几何去分析探索和描述。

已有的经络切片显示,经络行走处,无明显的象血管或神经束样的空腔管或线束类的比较规则、有序、简单、清晰、显而易见的结构或形态,经络路径上的组织与细胞的结构和组成,与周围组织区别不明显,均是些比较复杂,欠规则,缺简洁,少有序的较混乱的形态或结构。其上到处“充满着(各式)细胞”。虽然经络处的神经束,血管数和肥大细胞数(组份已经是三元以上,趋于多元化)多于周边。但是再没有更明显的类似通路或道路的,有明显道路分界线的管状通道。因此完全空管状的象血管的经络,或有一元,二元等较少组元的类似神经束的,特征分化明显的特化细胞,细胞群或细胞组合的实心经络看来是难以发现了。可是这种充填着细胞、血管、神经、肥大细胞分布较多的路径区域或细胞间隙的联系形式又是什么哪?它是不是经络?回答看来应该是肯定的。这是一种新名称的组织形态类型,即有别于传统解剖的整数维的分形分(数)维的“未来的”组织解剖结构,这也就是经络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经络行走处的组织是由“细胞充填”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和/或细胞内及细胞间就成为经络传质(物质,场流动,通透)的通路。此通路即非精确规则的空腔、孔管(类似血管),又非规则、简单、精确有序、“无孔无隙”的实心实体(象神经束)。它是毛细孔管,毛细间隙,空隙(细胞间隙)与细胞实体混合而成的复杂结构。细胞与细胞,缝隙与缝隙之间的分布或形态以及细胞内传质迳际的复杂,不规则,低序状况,具有分形的自放射性或自相似性。其“分形维数”在截面切片上是介于整数维l-2维之间的非整数维枣分数维;在立体上,是介于2-3整数维之间的分数维(虽然分形也可以有整数维,但是,经络的分形分维数,难是整数)。这是经络与纯空腔管道的血管,及纯实心的神经束的2或3维(维数2和3是整数)整数维的根本区别,即经络具有复杂化的分形分维特征。

经络的分形分维特征就是经络形态解剖、组织结构的基础和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经络的解剖结构不易被前人发现的根本原因。它揭示了经络的分形分维特征,也就为经络传质机理的揭秘开辟了新路,使具有分形维特征的,类似分形维膜(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或层析柱样的“微观动态‘静闭动开’分形分维‘细胞充填’经络模型”应运而生。

 

神经调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 自身调节论:认为经络是以西医”三调节”之一的”自身调节”为第一主要机制的理论,以及相应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邓氏理论).
  • 细胞群(细胞社会学)论:细胞充填,粗糙,不光滑,非管的细胞群的”自身调节”经络.
  • 分形论:1996年提出的”分形经络(分维经络)”,及同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经络.”间隙维”与”分形维”有本质实质性区别.
  • 间隙论:张声闳等的间隙维经络认为,经络在0.3维,暨0.3间隙维经络.分形维是2.7维(有疑问).

 

现代分形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间隙,”分形维经络”:经络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细胞充填的细胞群的经络.

  • 自身调节-经络
  • 细胞群</B>-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 分形经络

 

近代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三体互动的混沌现象)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04年,中国李传福提出了经络山脉学说:

原文如下: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到时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山峰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几条支流的源头交汇处,人体的穴位是否也在两大血管之间的几条支血管的末端交汇处呢.

6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条大血管,人体是立体的,两条血管与它们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后三条经络,三条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条经络,而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条经络,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7,经络线上有几处急转折,我解释为两条血管与另外两条血管发生了交叉,经络线也就发生转折,这是任何一种经络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学说,都无法解释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脉构成一张网,山脉网镶嵌在河流网之间,人体的经络也不是几条简单的直线,每条经线还会分出许多支叉,大的支叉又会分出许多小叉,人体上所有的经线也构成一张网,这张网应当镶嵌在血管网之间,它们的关系应当同山脉与河流的关系相似.血液的性质,血管的通畅状态,会影响着经络,反之,经络的变化也会影响着血液和血管,

9,因为本人没有见到过完整的经络解剖图,不能保证经络传导只此一种,在肌肉和血管的断处也可能借助于神经传递一下.

10,我们不能通过解剖来证明电路里存在着电流,是否可以说,经络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为人体死亡和离体的组织相同的是失去了活着的血液的影响,失去了血液的影响,经络已经消失了,又怎么能通过解剖来发现呢。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因.

如果说血压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负离子渗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显负电性,那么血压也同样会使血液中的负离子进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体显负电性,只是由于大血管中的血压较低,进入血管壁中的负离子较少,大血管肌细胞内外之间正负离子数量的差距较小,细胞内外之间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而已.

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红血球显负电性.毛细血管也就显负电性.到此我们完整的证明了整条血管显负电性的科学原理.

4,如果说血管的作用是运输和容纳血液,则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那么它对外形成经络,对内排斥红细胞,使红细胞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另外它还会吸引血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汇集于血管内壁,使红血球保持自身的负电性.

5,当人体的血液碱性逐渐降低,经络线上以汇集到两侧血管的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随之逐渐回到经络线附近.这时的经络现象也就不明显了.而当人体里血液的碱性增强时,血液中的蛋白质等的负电性也会增强,红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负电性也会增强,也就是整条血管的负电性增强,则两条血管之间的经络线也就更明显了.

6,当金属针刺入经络线时,金属针的自由电子,中和了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本来很少的正离子,破坏了本来很弱的肌细胞内外的正负离子平衡,使针刺处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肌细胞内涌出的负离子,又中和了其两侧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它们也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又影响其相邻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如此下去,向针刺处的两端发展,进而使整条经络产生动作电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经络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经络现象.当经络线上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它也会使其两侧至两血管间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些在血管附近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又会吸引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边,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细胞间液的正离子的减少,其肌细胞的内外平衡被破坏,使之产生动作电位,致使血管发生收缩和后来的舒张,进而改善了血管的输送血液的效果.当人体的血管运输血液的功能增强了,人体的各个脏噐以及其它组织的功能也同时得到了改善,这就是经络治病的原理.

7,当人的生命死亡之后,红细胞的负电性消失,血管壁肌细胞的负电性也随之消失,由经络线上靠拢到血管两侧的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就回到了经络附近,这时经络线上肌细胞的内外的正负离子相等了,经络线也就消失了,人体死亡经络线消失,因此离体的解剖是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经末梢处的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其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的移动,使人感受到了疼痛.当经络现象产生时,经络线上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会固定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致使神经末梢处的负离子,不能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正是针灸能够止痛和麻醉的科学原理.

也有人在经络线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只是经络现象造成了肌细胞的一些变化.经络现象越强烈的地方,其变化越明显,它们是经络现象产生的结果,不是经络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中医经络的证明,我们发现了一个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细胞的内外离子数是不同的,在经络线上,肌细胞内部的负离子数大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在血管附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少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同山脉一样,山脊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处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血管平滑肌整体显负电性.

10,我还认为,人体的神经细胞启动肌细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经络线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在经络线上神经细胞才会以最小的力,启动肌细胞工作.这也是人们曾经误将神经解释为经络的一个原因.而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与不同的神经末梢共处,因此针刺不同的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当人体经络现象不强烈的时候,针刺相关器官神经末梢处的穴位,治病效果才会更好.

11,人们顺着山脉的正脊处行走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处再顺着山脉的方向行走,就比较困难,因为会受到山梁阻挡.有科学家实验,经络线上两点之间的电阻比经络线两侧的两点之间的电阻低,我们可否认为在经络线两侧两点之间的电流流动,需要克服血管周围的多余的正离子的影响,因此电阻比较大,而经络线上的正离子比较少,电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单纯是血管的物理影响,总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经络线上是应当不会有较大的血管的.

12,在经络线上注入盐溶液,盐溶液沿经络方向流动,是因为经络线上肌细胞显负电性,负电性的肌细胞的吸引造成盐溶液的流动.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  。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文名

经络学说

外文名

meridian theory

应用学科

中医学

适用领域范围

人体经络

目录

  1. 1 基本定义
  2. 2 临床运用
  3. 3 现代学说

基本定义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纵行分布,位置较深;络是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近来1996年有了现代经络学说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协同模型”.

 

临床运用 

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等反

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所经有关。

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闭阻、气血瘀滞,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

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其形成与发展,与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与中医学其他基础理论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形态学上加以证实。现代对经络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从文献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发生学、物理学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围神经相关说、结缔组织相关说、特殊结构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神经体液相关说、经络实质二重反射说、细胞间信息传递说、经络生物全息论、场论等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现代学说

现代经络学说

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协同模型”

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实质的新模型较传统的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糙,朴素,宏观,整体,概括,模糊,不精细的”经络”恐又有失偏倚,失去中医的整体性特征.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经络—古老与现代的科学

针灸是对现有“科学”知识最顽强,也是最活生生的挑战。它有四千多年历史,并且根植于一种“身心统一”的哲学;而这种哲学完全不同于现代西方的世界观。但这个老古董居然不在现代科学面前自然消亡,反而不断成长。如果“经络”和“气”这些东西真的存在,那么有关身心关系的现代观点,显然都要修改。

在当今世界“中医热”的浪潮之中,自然而然地,在科学界出现了所谓“经络现代科学研究”这样很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从表面上看来,经络现代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求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针灸的机理。

其实,这只是两种文化的相遇、冲突、交流和融合的过程。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并建立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上。所以在深层的意义上,所谓经络现代科学研究的命题,就是要努力从西方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这带有强烈东方神秘色彩的古老医学。

那么,到底什么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呢?那太多了,即使光在医学领域也是写许多书都说不完的大题目。这儿只好长话短说,在针灸的实践和理论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差别。那就是:东方人看重“功能”,而西方人更看重“结构”。东方人有种很务实的信念,只要这种方法能治病,也就是具有治病的“功能”,就是好医学。事实上,整个中医的诊断都是基于“症”,并且对症调理,并不强调是哪个部位出了问题。所以在中医里头,解剖学并不占主要地位。反之,西方人却特别重视“结构”,不要说是当医生的,即便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大画家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他的解剖学知识也令人倾倒。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名著《人即机器》(L’homme machine),更深深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根据人即机器的观点,医生就是机械师。一个好的机械师,当然要非常熟悉机器的结构。所以,解剖学就成了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甚至可以这样说,组织学、细胞学以及整个分子生物学都是解剖学的延伸,都是基于人就是机器这样的信念。西医和生物学家深信,只要我们把所有的每一个小部件(每一个分子)的结构都搞得清清楚楚了,我们就会对人体无所不知,也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病了。因为人就是机器,哪个部件出了毛病,换一个就是了。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人即机器这种深刻的信念确实是推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这种强烈的信念,生物学家把人体分解成不同的器官,再把器官分解成组织,把组织分解成细胞,把细胞分解成细胞器,把细胞器分解成分子,最后再搞清分子的结构。这样精细的工作,为现代西医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当西方的医生和科学家遇到中医,尤其是遇到奇怪的针灸和经络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问:“针灸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经络的结构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问这种问题的西医和西方科学家并不排拆针灸,他们已经承认了针灸的疗效,亦即承认了针灸的功能,但是他们还希望能进一步了解经络的结构。

寻找经络对应结构的工作开始得很早,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就开始了。在这儿,可以把过去半个世纪对经络结构的探索分成几个阶段。这不但使我们对过去探索的道路有个清醒的回忆,也有利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一阶段:解剖学研究

最初,科学家想得很简单,因为在古人留下的经络图上,经络的路线和腧穴的位置都画得一清二楚,所以只要拿把解剖刀,按着这张图就一定可以在身体中找出相应的管道之类的东西。但遗憾的是,就是偏偏找不到这样的东西。这么一来,科学家马上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方来理解科学家的处境。假定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意外地从外星人那儿得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就与你家中的那台一样,有着一样的“功能”和“结构”。现代的科学家当然十分清楚电视机的结构与运作原理,但是那时候的科学家并不知道,因为那时候还不知道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存在。

众所周知,维多利亚女王是个很开明的君主,也相信科学。于是,她邀请了许多当时的科学家,一同来研究这只奇怪的箱子。最初,那些科学家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们想,在这个箱子中一定躲着一群小木偶或小精灵,会讲话、会唱歌、会跳舞,还会演戏。所以只要设法打开箱子,把这群小家伙抓出来,献给女王陛下就是了。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没能成功,这样就没法向女王陛下交差了。

现代科学家开始研究针灸和经络时,情况也差不多,尤其是从1950到1980年代。他们想,针灸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管道。那么这种管道可能是与血管、淋巴管或神经纤维差不多的东西。所以一解剖尸体,马上会真相大白了。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这种经络管道拿出来,浸泡在防腐液中,放进解剖教研室的标本瓶,让学生好好学习。

1963年,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在英文版的《朝鲜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长达二十多页的论文,宣布他已经在人体内找到了与经络对应的管道以及与腧穴对应的小体,并分别命名为“凤汉管”(Bonghan ducts)和“凤汉小体”(Bonghan corpuscles)。

这当然是重大新闻,不要说是整个朝鲜,就连中国所有的报刊,都在显著位置报导了此一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卫生部也发了贺电,并组织了许多中国的医生和科学家去朝鲜访问学习,交流经验。当时正值冷战期间,所以不单是朝鲜和中国,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以十分骄傲的心情,报导了这个重大发现。金凤汉不但成了朝鲜的民族英雄,也成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英雄。当然,这样重大的消息也传到了西方国家,十分令人振奋,因为不管如何,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那确实是对医学、科学,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的一大贡献。

按照现代科学的基本原则,每个发现都必须能在别人的实验室中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出来。于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中国、德国、法国等都在试图重复金凤汉的实验。可惜的是,重复的情况并不理想。著名的奥地利组织学家凯尔纳(G.Kellner)非常细致地重复了金凤汉的实验,然后发表了与金凤汉一样长的论文,题为“皮肤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kin)。他指出,金凤汉所发现的“凤汉管”,其实是在胚胎发育中没有闭合的残留微血管,而这“凤汉小体”,就是残留血管的“末端小体”(end body)。这种结构确实存在,也会对针刺起反应,但并不具有经络的功能。当然,这是十分让人尴尬的处境。有传言说,金凤汉为此自杀了,但也有人说后来还看到过他。不管怎样,金凤汉成了针灸研究历史中一段不堪回首的丑闻。

然而,我们应该为金凤汉说句公道话,他毕竟是经络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位先驱。就如探险队员一样,虽然他走错了路,但这条错误的路总是要有人去试一试。试过了才知道,想用传统的解剖学研究针灸和经络是行不通的。如果不试,就永远也不会知道。

另一方面,金凤汉事件也大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对经络的研究,也包括中国。事实上,中国国内的经络现代科学研究,就是从金凤汉事件之后才开始的。

其实,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错误是很常见的。金凤汉事件之所以搞成这样,也与当时冷战的历史环境和过份宣传有关。所以金凤汉不但是“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位先驱,也是在这一场极为艰难的科学探索中的一位殉难者。

第二阶段:现象学研究

金凤汉的悲剧,不但对“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是一大打击,对整个针灸界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金凤汉的失败,几乎把整个针灸和经络的名声都毁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经络系统是否真的存在?”而当时科学界对针灸和经络的看法就更糟了,认为针灸是不科学、荒唐、神秘、不可靠、不可能、纯属虚构……,不一而足。

简单来说,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整个经络理论都是古人面壁虚构出来的故事,完全没有实验证据。至于针灸的疗效,也只是与海市蜃楼一样的“安慰剂效应”。

所以不管针灸有多长的历史,也不管针灸有多好的疗效,更不管针灸学说有多么美丽,如果不能找到解剖学的证据,就无法证明它的真实性。就如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一样,虽然也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非常美丽,个个孩子都信她是真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说她是假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白雪公主真有其人。

这种论点再说得坦白点,就是认为所有的针灸医师都是骗子,所有接受针灸的病人都是疯子。例如在1977年的第一届全国针灸大会上,当针灸大夫表演“循经感传”时,有人提出要对这些受试者进行心理学检查,看看是否有精神上的问题。

显然这种怀疑派的论点,实在太伤害针灸师和所有中医师的感情了。同时循经感传又是针灸操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说循经感传只是病人在骗大夫,而且骗了几千年,实在是匪夷所思。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组织了一个史无前例,也许堪称是空前绝后的研究大专案,称为“循经感传的研究”,由福建中医研究所胡翔龙大夫主持,从南到北共有二十八个单位参加,甚至还包括中国支援非洲的医疗队,总计共调查了63,228人,包括不同的民族和人种。最后终于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仪器测量表明,针灸并不是古人面壁虚构出来的童话故事,而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尽管当时还不知道它是什么。

所谓“循经感传”的现象,是指在针灸操作时病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当针刺在正确的位置上并起了作用,病人会感到一种特殊的感觉沿着对应经络路线在走动。这种感觉常常是酸、胀、麻、热、冷、痛或电击感。偶尔这些感觉中的某一种会单独出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酸、胀、麻的混合感觉。在针灸的古书中,把这种感觉称为“气感”或者是“得气”。针刺得气就表示治疗发生作用了,得气时不但病人有酸、胀、麻等感觉沿着经络路线爬行,大夫也会感觉到针被吸住了,很“涩”,不易转动,也不易拔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循经感传研究有点像民意测验,是对某种主观感觉的调查。在这种调查中,虽然也有人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是成千上万的人说同样的谎话,总是比较困难。所以这种研究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是被允许的。

同时,这个专案的调查方法也按现代科学的标准进行了标准化。这种“气感”是用低频电子脉冲来诱发的,仪器用的是直径3-5公厘的银质电极,放在“井穴”上,井穴一般在手指或脚趾尖上;或放在“源穴”上,源穴一般在腕或踝的关节处。在调查中,大多数大夫采用这种标准化的电刺激方法,但也有些大夫用手压或用普通毫针来刺激穴位,还有些既不选用井穴或源穴,而是选用其他穴位。

除了刺激方法之外,气感的级别也设法标准化,便于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63,228人中有78%的受试者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也就是说,有四万多名受试者有了这种感觉。显然,要说四万多人都是骗子或傻子,实在有点困难了。同时根据医学和药物学的经验,安慰剂效应最多只有25%,而78%是远超高于安慰剂所能达到的效果了。

第三阶段:超越古人

事实上,这个循经感传研究的结果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许多参与的大夫和研究人员,都趁此机会问了许多古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自己在实验中进行考查,得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结果,澄清了经络理论中许多不够清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包括找到人体内“看不见的彩虹,听不见的音乐”,先铺好了道路。

古书的记载是否有错误?

有些循经感传的研究人员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古书所记载的经络位置是否完全正确?”
从许多循经感传的观察结果来看:在人体的四肢,感传线基本上与经络线一致;但是在躯干部,就可以观察到感传线与经络线之间的不一致;而在头部,两者之间的差别就相当大了。

还有,虽然多数人的感传线路很相似,但有时个体差别可以很大。

循经感传线路的稳定性及可变性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经络线是否是像血管和神经一样有固定不变的位置?

观察指出,当有些人生病时,循经感传的线路会出现大幅变化。有时感传会完全离开平时的线路,直奔病灶所在的地方。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被记载在古书上了,并称为“气至病所”,而且很容易在临床上观察到。另一方面,气至病所的现象也表明,要想经由解剖学的方法,找到像血管或神经纤维那样固定的管道系统,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然而,许多经络研究人员却偏偏忘记了这一点。

在某些特殊的病例中,甚至可以观察到经络线路的大幅变化。

所以经络完全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是一种固定的管道。至于针灸教科书中所画的经络图,所描写的明确位置,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使用,是一种大大简化了的说明图。其实有经验的针灸师都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至于“气至病所”和“阿是穴”等经穴位置的移动,更是每个针灸师都知道的。可惜,教科书上的这种简化图解和说明,还是误导了许多对针灸感兴趣,甚至想从事这方面研究、却对此情况了解不深的科研人员。当然,更误导了那些本来对针灸就是雾里看花的西方科研人员。所以他们才天真地想按图索骥,按照针灸书上的图去找出里面的管道来。

“循经感传现象”此一研究项目对这个问题还做出了定量的描述。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86.7%的感传线路是与教科书上的经络图一致,而其他人或其他情况下,即使在同一人身上重复刺激同一穴位,一般都有一至二公分的漂移。

从“循经感传现象研究”这个项目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首先,经络不是古人面壁虚构出来的神话,而是真实存在,因为它有功能,即使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它的结构基础是什么。第二,透过这个研究项目,我们知道了古书上所记载的经络图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一无错误。第三,经络的线路有可变性,并且在一些特殊的病理条件下会出现大幅变化。因此经络就不可能像血管或神经那样,具有固定的解剖结构。

循经感传线路的宽度和深度

古书中并没有记载经络线的宽度和深度,只是画了一条细细的线。所以许多科研人员和大夫就藉由循经感传现象这个研究专案,对感传线路的宽度和深度进行观察。

对大多数人来说,感传线路并不像古书经络图上所画的那样,是一条细细的线;而是一条有中间部和边缘部的宽带。中间部比较窄,约有2-5公厘,而边缘部则比较宽,约有2-5公分。感传路线所处的深度则随部位而不同,在肌肉丰厚的地方位置较深,在肌肉浅的地方似乎就在皮下。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有趣现象是,当我们把毫针离开穴位中心点刺激时,感传线路也会做相应的平行漂移。

循经感传的方向和速度

不同于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循经感传是双向的,针刺激之后,“气感”同时向心和离心两个方向爬行。

循经感传的爬行速度也相当慢,只有每秒1-20公分左右。比每秒2-120公尺的神经传导要慢得多了。所以,循经感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神经传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经络—古老与现代的科学

赞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