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话养生

今日夏至。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抵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阴生当重“化”
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时节,酷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如果身体不能顺应天气变化,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热中风”就是其中的一种。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较少,如果夏季出汗过多,更容易损耗阴津,导致心火炽盛、肾阴不足。而空调、电风扇等又会损伤人体阳气,增加患中风的几率。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当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物模糊、频繁打哈欠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夏天补水是预防“热中风”的关键。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应该不渴也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另外,还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山楂等。此外,防中风也可采用穴位疗法,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具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热的功效,为常用穴位之一,平时可常按。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手指甲掐按右手中冲穴约1分钟,再换手进行。
夏至时节“腠理疏泄,卫阳不固”。再加上炎炎夏日,人们睡眠少,食欲差,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如果夜间睡觉时贪凉,很容易引起夏日感冒。所以,晚上睡觉时胸腹部要盖好被子;大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洗澡等。
夏至时节最易心烦,所以养心首先要静心,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静则生阴,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阴阳协调之后,心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养。同时还要保证不让心脏过度劳累,心脏是五脏之神,劳累过度或者郁闷气恼,都会使心脏受损,导致阳气、营卫之气日渐消散。
夏至时节,人们不宜过度运动,并应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此特别提醒老年人,傍晚外出锻炼不要太早,应多选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夏至饮食宜多吃“苦”,可多吃素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具有调和脾胃、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痱子是炎热的夏季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时,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体内就会出现痱子;或热盛汗出,再用凉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使热气滞留于皮肤内,也易患此病。可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冬瓜等具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也可用干艾叶50克,生姜几片,加水大半桶熬煮,待水温适宜时,倒入浴缸中泡澡,能解毒止痒、治疗痱子。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季炎热,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都是不好的生活习性。《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主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息,常如冰雪在。静,炎热不于吾”,“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另外,夏天进补,冬病夏治,也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刻之一。夏至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重要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衡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夏至时节话养生

赞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