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刮刮痧

立秋已悄然而至。又到刮痧的季节了,民谚云: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刮痧主要是逐邪之法。夏秋之际,易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唯邪气尽出,秋冬进补,方不至于养邪为患。

刮痧,为中医外治法之一,根植于经络俞穴学说。立秋以后, 天气逐渐转凉, 湿气容易郁闭经络,寒气外闭,湿邪在里郁闭阳气而化热,从而形成外寒内热,寒包火的情况。由于湿热在里,人会出现头昏脑涨、心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乏力等情况。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 但也让人感觉不适。因此, 在这个时候进行刮痧, 可以去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寒邪也不容易闭阻, 身体也能如天气般 “秋高气爽”。

中医认为,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肺卫。肺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刮痧通过对皮肤的刺激,调整人体的肺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对感冒发烧、头痛、咳嗽、鼻炎等外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以感冒为例,中医认为,秋季气温变化较大, 外感风邪, 就会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并引发感冒。通过刮痧, 调整肺卫功能, 有助减少患感冒的机会。

同理,在秋季,感受寒邪或湿邪,会引起各种关节疼痛,如肩周炎、落枕、腰肌劳损、颈椎病等,刮痧也都有很好的疗效。秋天是人体肺气最为旺盛的时节,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刮痧,正是利用了季节特点,这与三伏天天灸有异曲同工之妙。

刮痧治疗不是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刮痧治疗时间一般限制在 15~20 分钟之内, 但具体的时长与次数,要看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并非刮得越黑、越痛越好。正确做法是当刮拭部位上出现微红色或紫红色的痧斑即可停止。

古代医家认为, “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风、 湿、火三气侵袭肌肤,使阳气不得宣通透泄所致。 因此,在湿邪较重的时候患 “痧”证的可能性较大。 在广东,“长夏”是一年之中湿气最重的时期, 但湿是阴邪,天气较热湿,湿邪会随热气而蒸腾,不容易郁闭人体的阳气。

刮痧一般是用牛角或玉石制作的工具刮拭皮肤表层,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 就出得多, 颜色也深, 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刮痧后皮肤上的“瘀斑” 会在3~5 天内逐渐消退, 最迟也不会超过 1 周就能恢复正常。

立秋之后刮刮痧能把这些黏积在血管壁上的垃圾和废物排出体外,可以说每刮一次痧,体内的毒素就会减少一部分,血液就得到了净化。

清热除湿膀胱经:清热排湿有一条经络可谓是“主力军”,那就是膀胱经,它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经,还能缓解腰腿的各种问题。

方法:很简单,在家的话,找一把喝汤的小瓷勺就能代替刮痧板,再准备一点点橄榄油就可以。先把橄榄油涂在背上,能起到润滑的作用。然后握住勺柄,把勺子的边缘按在要刮的部位上,用点劲反复刮15-20遍即可。一般最常刮的部位是后背部脊椎的两旁,这里是肌肉最厚实的部位。膀胱经是向下走的,所以刮痧一般都是自上往下刮。刮的时候,要把整个后背分成上中下三段,先刮上段,然后是中段和下段,每一段都从左边刮起。另外,下午3时正是膀胱经值班的时间,选在这个时间去刺激它,效果会更好。

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人一老往往会情绪低落、精神不好、记忆力下降,这跟肾气不足有关,常刮膀胱经也能刮出好心情。

精神不振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方法:头部刮痧有三种方法,第一,用梳子由前发际从前向后梳,毛泽东就是这样刮的,早晨一梳脑子就清醒了;第二,由头正中间,向各个方向刮,以百会为中心,全头放松刮;第三,从头正中向前刮,头正中向后刮,头两侧太阳穴向后刮。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消化不好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指宽。天枢穴:脐中旁开2指宽。

方法:腹部肌肉走形是由上向下,血管也是这样走,有人为了减肥由里向外刮,越刮肉越松,腹部的刮拭也应由上向下。

补血养肝血海穴:患者屈膝,取穴者面对患者,用左掌心盖住患者膝盖骨,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肉最多的地方。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4指。

方法:由下肢内侧血海穴一直刮至三阴交穴,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形成为止。常刮三阴交能够起到补血养肝的目的。

咳嗽气喘天突穴:颈前正中线,胸骨中央凹陷处。膻中穴:胸部正中两乳间。

方法:沿正中一条线,由上向下刮。也可顺着肋间隙刮,用棱角侧着由里向外刮,一般刮10次到20次,刮得胸部有点潮红就可以了。

颈肩疼痛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头一低脑后的两个坑就是这个穴位。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方法:风池从上向下贴着皮肤刮,一直刮到肩井,然后沿着肩膀的方向,由里向外刮,有肉的地方刮30下,没肉的地方刮20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立秋时节刮刮痧

赞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