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勤耕种 秋来收健康

初秋时节盛夏余威仍在,天气将从酷暑模式逐渐向清凉模式转变。此时,暑湿尚未消退,秋燥渐长,昼夜温差大,脾胃、肛肠、呼吸道疾病等常见疾病也进入高发期,提前预防、正确养生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这满载着收获的立秋时节,让我们 “收”出健康来。

养生辨体质

秋日,刮痧、艾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疗法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不过,对于使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病的患者,专家建议前往医院检查后,再根据病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自行采用中医疗法养生、保健,固然可以,但如果涉及治疗疾病,或者以期达到治病效果,一定要辨证施治。使用中医疗法之前,要先分清是治病还是养生保健。如果是养生保健,在没有辨明体质的情况下,不建议盲目采用中医疗法养生保健,比如寒湿体质可以拔罐,但是湿热体质拔罐、艾灸则会导致内火更旺,引起身体不适。如果是以治病为目的,则建议先由专业中医师辨证辨病,再按照合理有效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疗法讲究手法,自行用中医疗法养生保健,需掌握好技能,一旦出现问题,建议及时就医,避免感染。另外,不要过度养生,拔罐、刮痧、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次数要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同时,在外进行中医养生,需了解各个器具是否已经消毒,以免感染疾病。

按摩防秋疾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人们少不留意很容易外感,感冒更容易在通风不好的办公室之间迅速传播。专家建议可通过常擦迎香: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晨起浴面: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来预防秋季感冒。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过敏源较多,哮喘等痼疾多在此时节复发,专家建议摩喉预防哮喘,具体方法:上身端直,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对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要紧防腹泻

夏秋之交在这个季节过渡阶段,暑湿依然较重,市民“贪凉”现象普遍,因脾胃问题而就诊的患者也随之增多。

虽然已是立秋时节,但白天天气还处于炎热状态,喝冷饮、吹冷风的人们不在少数。其中,寒凉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收缩,过多食用还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严重时会出现腹泻,伤及脾胃健康。另外,随着立秋的到来,秋季腹泻也将进入高发期,尤其是抵抗力低的儿童,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感染病菌,出现秋季腹泻。“引起秋季腹泻的原因大多是食用腐烂变质食物或腹部受冷热刺激过强,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均可引起腹痛、腹泻。另外,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也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

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注意饮食卫生对于预防腹泻有很重要的作用。专家建议市民清淡饮食,多食蔬菜瓜果,少食寒凉食物,多喝热水,注意保暖,从而调理脾胃,达到养生防病的效果。另外,如果出现轻度腹泻,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利用热盐袋或者艾灸进行调理。

饮食先润肺

中医认为,秋季燥气当令,气燥伤肺,稍有疏忽,肺脏即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咳嗽咯痰等不适症状。 因此,立秋之后,应当注重润肺养肺,预防咽炎、咳嗽、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侵袭。

按照中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秋季宜常吃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食物,如银耳、梨、甘蔗、荸荠、葡萄、柑橘、蜂蜜、牛奶、莲子、芝麻、百合、山药等,都可以起到润肺防燥的效果。秋季昼夜温差大,进入“阳消阴长”的阶段,养生也应顺应自然,以“收敛”为主,建议大家不要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因为此时“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秋季肺盛之时还易影响到肝,肝主情志,若肝气受制,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状况,引起内分泌紊乱、心慌心悸、失眠、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此时,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等方法进行调理,或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调养情志,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消减“悲秋”情绪给生理、心理带来的影响。

生活莫悲秋

立秋时节渐变凉爽的秋风使人们闷热而生的烦躁渐渐收敛。夏秋之交,随着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变慢,一时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切莫让自己陷入秋愁悲秋情绪中,要及时地做好心理调节。积极运动是排解低落情绪的好办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另一方面,立秋后昼短夜长,人们往往贪睡,睡多了精神更容易变得萎靡,这时更应早睡早起。

同时,立秋后应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过多的摄入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所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来收敛肺气,以防秋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养生勤耕种 秋来收健康

赞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