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瑰宝砭针灸药导引按跷

 

中医六大技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根性智慧!中医六大技法不是孤立的每个技法,是老祖宗按照活人的四维层面,影响健康的不同来源而依据自然大象设置的六大技法,以驱邪扶正保护健康而用!

病邪在不同层面(皮,脉,肉,筋,骨,空间,气机紊乱)不同原因的(风,寒,暑,湿,火,燥,七情内伤)而造成的“虚,瘀,郁,痉挛,错位,卡压”等在人体不同的症状表现。

每种技法如砭刮,罐疗,推拿,针灸,药敷,导引,艾灸等,都可以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

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320多次瘟疫(急性传染病),正是由于中医药的防治,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才使中国从未出现过像欧洲那样动辄上千万人暴死的悲剧。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草药——拥有与中华灿烂文明的一样的奇葩——中医药。中医作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医学,激励着一代代国人为之传承,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类为了生存空间与恶劣环境、猛兽作斗争,只能用随手拾来的木棒和石块加以还击,维持生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智慧也在增长,在于自然界和猛兽较量的过程中,难免疲劳和受伤,在劳作过程中发现使用具有一定棱角的石块按摩身体的某些部位能减轻疲劳或者消除疾病的困扰,而我们的祖先没有药理知识,每当身体不适时,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热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他们慢慢发现,一些特殊形状的石头对于病痛颇有疗效,于是逐渐保留、总结、继承而成为为中医的体系之一 —— 砭术。之后,在“砭”基础上又衍生发展了新的祛除疾病的治疗办法:“针”、“灸”,因此“砭”也成为的“针”、“灸”之母。再加上智慧的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导引按跷”和“药”两种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保健方法,从而形成了今天完整的五大疗法之中医体系。

中医的完整构架包括砭、针、灸、导引、按跷、中药。 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是一种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输穴的作用,达到治病目的。主要材料为艾(艾绒、艾条),也有用其它药物灸的。不是拔火罐。 药:就是指现代所说的中药了,内容很广阔,通过四气五味理论讲各种动物、植物、矿物药材分类,再根据中医的各种理论组成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疾病。 导引:主要指的是各类气功。 按跷:主要指的是各类推拿按摩、踩跷方法。

一、“砭石”

砭石疗法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疾病痛苦作斗争,在石器时代用石片切皮排脓,历经几万年,是中国古代第一大发明,上古诸子百家中记述以石即砭石调理痛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名医俞拊用砭石一拔,见病之应。马王堆《帛书•脉法》记述“以砭启脉”发现静脉和足臂十一脉中齿脉、肩脉和耳脉调理特定部位的疾病。

从古至今,在古籍中有砭石的记载和传说,如《周礼•天官》曰疡医用砭石切割排脓。春秋时《管子•法法》:“痈疡以砭石”,这指远古磨制而成的石锛或石刀切开脓疮调理痈肿。《春秋左传》鲁襄公23年(公元前550年)曰:“季孙之爱我,疾也,美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这是鲁襄公对砭石的生动描述。《韩非子。六反和外储说右上》、《列子•黄帝和力命》多用论述指出“…药石者,季梁之神医也”,充分证实上古诸子百家对砭石疗法的评价是公认的,最有效,最值得各家公认的最好调理方法。《战国策》记述扁鹊为秦武王治病遭诋毁而投石不治。《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以百病之本,生死之分,用度石针也,汤火所施”。前汉名医淳于意有多用砭石治病的瘸案记载,还有刘向《说苑》、刘安《淮南子》也有砭石治病的论述。

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可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也可隔着棉织物操作、在无痛苦的前提下使用“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十六种方法(砭术十六法),充分发挥砭石”无形针”的作用,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尤其是皮肤深部经脉中的病理产物,标本兼治,在短时间内极大缓解临床症状,达到痊愈的目的。在对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颈、肩、腰、腿病等,及对广大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毫无疑问,砭石治病之法在人类没有冶炼技术之前,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砭石治病之法予以研究和扩展,将砭石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有特殊成分的石头加以神话,通过仪器去检测发现某某之石含有什么什么的成分,具有怎么怎么样的功效,其实,以愚人之见,炒作的嫌疑毫无疑问的,最原始的才是最真实的——砭石只是一个普通的治疗工具而已。

我们谈到砭石,也不得不说一下在砭石基础上衍生或者说保留着原始的砭石技术的一种疗法,那就是刮痧疗法(skin scrapping),这是传统的一直在民间流传使用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使用牛角、玉石等器具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刮痧疗法可以对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心脑血管病、肠胃病、哮喘、糖尿病、乳腺增生等常见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

不用药物,单凭小小一根银针,一小撮艾叶,就能治病,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在遥远的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是如此的智慧与疾病抗争着,并延伸和传承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针灸。针灸其实是两种治疗办法,一个是“针”一个是“灸”,无论是针还是灸,其都源自“砭石”,而使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为鑱石。随着针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中医古籍《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九针”的长度、形状及用途。”九针”即指: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九针的出现与应用,标志着外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针、药同理

针灸与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对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进行比较,《针方六集·旁通集》中系统地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

药物有气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而针刺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动有静,有进有退,此异途而同理。药有入肝、入心、入脾、入肺、入肾之殊,有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之异;而针有刺皮、刺脉、刺肉、刺筋、刺骨之殊,有取井、取荥、取输、取经、取合之异,此异途而同理。因此,“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用不同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取井荥输经合,刺皮脉肉筋骨与药物酸苦甘辛咸分别治疗五脏疾病的机理是一致的。

针药同理。用药必须审气,辛热、辛温、辛凉,气之殊也;用针亦必须审气,经气、邪气、谷气,气之殊也。“病态千端,候气施治”,“药家必审而用之”,“针家必审而用之”。“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用针亦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方必君臣佐使,药必精良炮炙”,“穴有阴阳配合,则君臣佐使也;穴得其正,则精良也;刺合于法,则炮炙也。”“药有轻剂、重剂、平剂、调剂,因病而为之轻重也;针有巨刺、缪刺、微刺、分刺,亦因病而为之浅深也。”“药有小方(一药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立重方。重方者,二方、三方合而一之也,此犹合纵连横,用众之兵也。针有特刺(一穴主一病)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别(络)、根、结,合而刺之也。”

虽然针药治病同理,但是,二者各有长短。比如:医家之言“败血积于肠胃,留于血室,血病于内者,必攻而去之,药之所长,针不得而先之也。败血畜于经隧,结于诸络,血病于外者,必刺而去之,针之所长,药不得而先之也。”既然针灸与方药治病机理相同,那么在临证时,就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药之长短,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当针药配合则针药兼施,辨证论治。

2、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作为国医学五法之排名老三,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内经》之《灵枢·官能》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更不要说平常百姓了!艾草,这种传统中药,似乎已经从年轻一代人的视野中淡出。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灸法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通过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而且针、灸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三、导引、按跷

“导引按跷”作为中医精髓的五大疗法之一,其实又包含了两大部份,一个是“导引”一个是“按跷”,又有四个独立的分支:“导”与“引”、“按”与“跷”。我们的古人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就对“导引按跷”亦有专论。可以说“导引按跷”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中的原始医学,这部份宝贵财富也是我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科学所作出的卓绝贡献。

1、导引气功

“导引”一词你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到气功、武术、太极、瑜伽则人人皆知了。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屈伸手足,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的养生方法,导引历代皆有发展。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导引作为古代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医家所重视,出现“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导引后被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家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达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导引亦作“道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正是道家贵柔思想的传承。《云笈七签》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导引”作为医学气功进入主流医学,归功于隋太医令巢元方,由他领衔主编《诸病源候论》一书。书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候变症,是中华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医病理学专著。全书共载《养生方》“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例如:

①、在十五卷“五脏六腑病诸候”的第一论“肝病候”条目下的方法是“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眩眼痛,‘呵’气出而愈;《诸病源候论译注》解释是:肝脏病患者,若感到意志低沉,愁眉不乐,多愁善感,易于发怒,眩晕,眼目疼痛,克用六子诀中的“呵”字法吐纳导引。

②、第二论“心病候”条目下导引法是:“心脏病者,有冷热,若冷‘呼’入;若热‘吹’气出”;《诸病源候论译注》解释是:患有心脏疾患的人,有寒、热性质的不同。如果是心病属寒,可以用六字诀中的“呼”字法调气吐纳。如果心病属热,可以用“吹”字字法调气吐纳。

③、第三论“脾病候”导引法是:“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 《诸病源候论译注》解释是:患脾脏病,身体面上皮肤有习习簌簌的如风般的游走感觉,兼有疼痛或瘙痒感,心胸烦闷,可以用“嘻”字法来导引吐纳。

④、第四论“肺病候”导引法:“肺脏病者,体胸背痛满,四肢烦闷,用‘嘘’气出。” 《诸病源候论译注》解释是:肺脏病的患者,躯体和胸背部疼痛胀满,四肢烦闷不适,可以用“嘘”字法来导引吐纳。

“呵”、“呼”、“吹”、“嘻”、“嘘”、“呬”《养生法》六字诀用以治五脏病,分别影响肝、心、脾、肺、肾和三焦:“呵”主心,心连舌,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主脾,脾连唇,脾火热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火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养生法》六字诀皆为吐纳出新之法,呼气时,又用意念和动作导引气血循经运行,从而取得治病延年的效果。巢氏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均非常简单,便于日常实施。例如“风旋”,其养生方只有一个动作:“以两手抱右膝,着膺,除风旋。”仅八个字。治“大便不通”:“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气。”寥寥14个字,把调形、调息要领剖明无遗。

2、按跷推拿

“按跷”一词我们也不熟悉,如果说到推拿、按摩(massage),可谓众人皆知的。按跷主要指的是各类推拿、按摩、踩跷方法。踩跷是用双足节律性踩踏施术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传统的推拿治疗手段之一。与其他的按摩手法相比,踩跷法具有作用力大、接触面积广、受力均匀、渗透性强等特点,正好适用于腰椎疾病。

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现代推拿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用于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推拿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总结发展出的一种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就是说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用来治疗、预防疾病的方法,称推拿。

推拿是一种治疗范围较广泛地的物理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同时,它还无服药之不便、针刺之痛苦,经济、安全,故易为患者所接受,而且如果方法得当,长期推拿治疗没有副作用。尽管如此,在临床上为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严格的掌握了推拿的治疗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和介质等仍是十分重要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中华医学瑰宝砭针灸药导引按跷

赞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