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养生应对新冠防控常态化

作者简介: 毛若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派古琴第七代传人,广陵派古琴第十三代传人;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诸城派”古琴专业表演培养人才;著名古琴演奏家茅毅先生入室弟子;云雪堂古琴教师;中医世家莒北泰和堂第十七代古乐养生传承人。

幼承家学,耳濡目染, 2003年就读于山东平原小巨人经典学校,熟读儒家经典,背诵四书五经;9岁始学古琴,演奏风格集诸城与广陵两派之长,琴境高古苍劲,清丽自然,怡情养神。

2014年起在青岛、潍坊从事古琴教学和古乐养生的传承与弘扬创新等,德术兼修,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所授学员数百人,学验俱丰。

 

寻访民间疗法(之一)

大雅治未病:古琴养生应对新冠疫情常态

古琴是产自中国本土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又称七弦琴,相传为伏羲所造,历尽数千年洗礼。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琴、棋、书、画,琴为四艺之首,倍受重视。特别是,在应对疫情新常态的当今,沐浴更衣、焚香品茗、抚琴修身,当属大雅治未病的根本所在。

古琴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认为五音是天然的神圣产物,是人类所需的另一种“营养元素”,与人体五脏息息相关。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有一套体系,把人的五脏、五志和中国传统音乐调式的五音一一对应起来,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就可以用音乐来调理身心。

秋季音乐养生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五音(角——3[mi]、徵——5[sou]、宫——1[dou]、商——2[ruai]、羽——6[la])对应五行。商——2[ruai]为秋音通于肺,属金主收。

中医五音疗疾法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其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但也能调理身体,古人说,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善于调和五行的高手。因为在我们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就成了一套养身大典。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也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

中医的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1、2、3、5、6)这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

在我认识学习古琴的人里,据他们反映,本来一直处于失眠的状态中,学习古琴一个星期后,就能安然入睡了; 就我自己来说,开始时弹了一个多月,切实地感觉到自己不那么急燥,心态平和了许多。

古琴与自然疗法

我们经常说古琴可以养生,或者说弹古琴对身体好,那么究竟怎么个好法儿呢?却很少有人知道,或是讲得明白。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弹古琴对身体有好处这是不争的事实。且先不说弹,光是听已是大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因为古琴曲大多曲调平缓悠扬,犹如天籁之音,故而常听有宁心静气之效,而人的心情与情绪常处在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状态中自然有助于健康。

再者,人体的神经末梢有很多都在手指上,这也是我们手指破了会比其它身体部位受伤更加疼。而我们人体脏腑的各个器官都在手上一一对应,所以经常按摩手指尖的神经末梢,就等同于在给身体的各个器官做按摩。当我们弹古琴时手指直接接触到琴弦,并且弹奏古琴就是双手在琴弦上或是来回摩擦的过程,所以弹古琴完全就是再给身体脏腑的各器官做按摩,当然就对身体健康有益。

关于古琴养生还有一个连专业弹古琴的人都很少知道的秘密。现在弹古琴的人大多用的是钢弦,而在古代,我们的祖先都是弹丝弦的,丝弦的每一根弦都是由上千跟蚕丝(缠)在一起制成的。弹丝弦以此按摩手指上的神经末梢,跟弹奏钢弦对身体产生的效果完全是两回事。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丝弦在演奏时会发出一种低频音,这种低频音人的肉耳是很难听到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却可以感受得到,正是这种低频音才是对身体脏腑中的各器官起到调养的作用,而这种低频音钢弦是没有的。

古琴与现代养生

古琴好听,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听古琴,理解曲意,以曲调神则需要时间的积累。古人创作琴曲就像我们今天写作文,有感而发,把对历史的演绎,对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投射到古琴上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描写文姬归汉的《胡笳十八拍》,文王治国的《文王操》,山水情趣的《流水》等等。

古人有大量描写听古琴的诗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他听到的是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表现了古琴散音的厚重洒脱;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他听到的是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体现了古琴的散按呼应的中正平和;王昌龄《琴》,他听到的是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表达了古琴的曲意深远;韩愈《听颖师弹琴》,他听到的是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从文字中能感受到古琴泛音的清扬空灵。

古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古琴曲的弹奏由泛音、散音、和按音组成、泛音一般出现在琴曲的开始或结尾,也有在琴曲中以主旋律出现,像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散音和按音则相互配合,贯穿于整个琴曲。一般的古琴曲都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大多数琴曲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对一般的爱好者来说,不一定能听懂古琴的琴曲内涵,因为这需要有琴曲的背景知识和对古琴曲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喜欢听,想把古琴曲作为自己修养性的音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古琴曲,逐一选择听听。从养生角度来说喜欢听的,必然是身体需要的。就像湿气重的人喜欢听《酒狂》;阴虚的人喜欢听《洞庭秋思》;阳盛的人喜欢听《高山》。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调频收音机,在不断接收外界发射的信号,当这种信号和身体需求相吻合时,也就是身体需要的。好像影视作品中音乐与情节默契起到对内容的渲染和解释一样。多听自己喜欢的古琴曲必然对身体有帮助作用。

在众多能修身养性的乐器中,古琴可谓一枝独秀,其音色“中正和平”,其音意“清微淡远”。其音响不亢不嘈,适合室内聆听和弹奏,不愧为文人雅士书房的必备之品,现代人音乐养生的首推之器。

古琴与健康长寿

弹古琴的人大多都长寿,而弹丝弦古琴的人尤为长寿健康。丝弦古琴大家蔡德允老师就曾高寿104岁辞世。

1、琴能养心

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古琴,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圣洁之器。它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在于“养生”、“修德”等。

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

中医更有“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音乐疗法,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疗疾养生。琴学和医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琴能养德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来音乐与“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音乐是道德操守的精华。健康的音乐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够深刻激发人的情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无论弹琴或是听琴,都能培养人高尚情操,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增进道德,使人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史记·乐书》云:“音正而行正”,通过琴乐感通精神,影响行为,端正人心,从而达到养德养生之目的,的确有一定道理。

3、琴能养性

历代医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根本之法,强调修性安心,情绪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意志和精神不为外物的荣辱所干扰,使得五脏安宁,形神合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琴者,心也。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里明确指出“琴能养性”,白居易的琴诗《五絃弹》吟到:“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洩洩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

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养生观不谋而合,尤其“和”一字更是以琴养性的主题。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在《类经附翼·律原》中说:“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

盖人有性情则有诗辞,有诗辞则有歌咏,歌咏生则被之五音而为乐,音乐生必调之律吕而和声”,“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律由声出,音以声生”。“和”当为古琴艺术重要的内涵,又正合医家调摄精神的养生原理。

4、琴能养疾

衣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

“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

“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

“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

“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

“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琴能养疾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

抚琴静中有动,心静而手指在运动,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按照中医理论,指甲是经络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经络中一些主要经络的终点末梢。弹琴中不断地按摩和运动这些末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血脉。

弹琴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做到精气神三者统一的艺术理念和中医理论强调对精气神三者的调摄,使得“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神与气,使神内藏”的养生目的是一致的。

古琴与中医相通

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左传•昭公元年》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韬心也”。宋朱长文《琴史》也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1、琴医同源

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中国医学其实也含有部分技艺的特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保健讲究和谐适度,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

琴学理论和中医养生观可谓颇有相通之处,同源于包容性及强的中国古代哲学。例如,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上看,古琴的外表就蕴含了天文地理、社会关系之种种,乃天地宇宙之缩影,古琴的创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蔡邕《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滨。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在古琴的演奏中,也讲究主体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的交融,还体现在主体的身心统一,心手相应,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在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更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中医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有机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只有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地把握医道。

2、五音疗法

在我们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中医的音乐疗法的五行归类,就是是根据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1、2、3、5、6)这五音表现为基础,以五调式来分类,力求准确地符合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结合五行对人体体质人格的分类,分别施乐,从而达到促进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的正常协调。古代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也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

3、琴学阴阳

从阴阳五行的哲学原理来看,所谓“圣人制琴以阴阳相配,故有中和之声……”,琴面拟天,为阳,琴腹拟地,为阴;制琴木材有阴木、阳木之分,松透者为阳,坚实者为阴。阴阳学说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运用于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违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说明调和阴阳是养生的根本。琴有角、徵、宫、商、羽五音,应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也与此相应,并且把五脏的功能活动及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和五音的外在变化联系起来。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 “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角谓木音,调而直也;角乱则忧,其民怨;征谓火音,和而美也;征乱则衰,其事勤;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为金音,轻而劲也;商乱则陂,其宫坏;羽为水音,沉而深也;羽乱则危,其财匮”。从而产生了音乐疗法,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疗疾养生。由此可见,琴学和医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琴与心身双修

琴者,情也。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

1、调畅情志。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矣。…予友杨君…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多作《琴说》以赠其行…”。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2、心身双修。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3、调和血脉。抚琴静中有动,心静而手指在运动,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按照中医理论,指甲是经络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经络中一些主要经络的终点末梢。弹琴中不断地按摩和运动这些末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血脉,古琴不但治疗了欧阳修的幽忧之疾,还使他的手指拘挛得到治疗。他在《琴枕说》中写道:“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他弹琴月余,便恢复了手指的灵活。由此可见,弹琴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做到精气神三者统一的艺术理念和中医理论强调对精气神三者的调摄,使得“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神与气,使神内藏”的养生目的是一致的。

4、修身养生。古琴养生不仅仅是听音乐养生,因为古琴不仅是听,更要弹。弹琴亦称为抚琴,右手指拨弦,左手指在琴弦上滑动,像大鹏展翅。不仅有高雅的动作,还要有左右大脑的活动。一首优美的乐曲从自己的手指下流出,那种感觉,如临深山,如感秋意,如观江河,如处静夜,在现实的这个喧嚣的环境里,自己创造出一个舒畅优雅的小空间,什么工作的紧张,任务的压力,人事间的烦忧,甚至病疼,全都化为乌有。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琴者“禁”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瑟”。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

古琴与和谐社会

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富裕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可以说基本上人人都成了“文人”。但社会生活复杂了,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复杂了。国家提倡“以德治国”,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八要八不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谋取利益的手段更加多样,唯利是图已经成为一些人十分急迫的表现。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现在仍然应该大力提倡个人的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为手段,达到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目的。因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仍然是今天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当然,今天的修身养性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标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求也进步了。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内容来修身养性呢?我认为,古人所提倡的忠孝誠信仍可提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仍是今人的美德;诚实守信也是现在为人立世的根本。这些不也正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吗?而古琴中表现这些思想要求的琴曲是很多的。还有一些琴曲表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这和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也是一致的。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通过学习古琴、弹奏古琴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弹奏古琴,用以修身养性。特别是广大的业余琴人,不要以为不能参加演出,没有获得奖励就不是优秀的琴人。实际上,业余琴人在演奏上不一定比职业琴家差,在修身养性、道德操守上也不一定比职业琴人差。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个修身派的琴人,我只会两三个曲子,但我弹得很好。我没有名与利的烦恼,我在修身养性上已大有收获,我是个合格的琴人。

当然,我们提倡修身并不是不重视弹琴的技法。技法是表现琴曲内容的手段。技法不过关,怎么可能弹出琴曲的深刻内涵呢。因此,如果只弹奏一首曲子也要认真学习正确的指法,苦练基本功,努力弹出琴曲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古琴不仅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还有非常好的养生功能。修身是心理层面的,养生是生理层面的,两者即有共同性又有区别。道德修养不仅要抚琴听琴,还要理解琴曲的内容,探索琴曲的内涵,进而影响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养生则是通过欣赏和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五脏协调,正气升邪气降,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古琴的修身功能只能惠及古琴的爱好者,而古琴的养生功能却能惠及全人类。

说起养生似乎是在赶时髦,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谈养生。电视里有养生堂节目,各种养生的书籍琳琅满目。现代人似乎更加重视养生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不愁了,用不着再为一家人的糊口而去奔波了,谁不想多活几年呀?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养生的方法很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老祖宗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有药物养生,有饮食养生,有健身养生,有音乐养生,还有……这些养生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有的用不好还会有负作用,反而害了身体。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紧张的工作,富裕生活的追求,失学失业生病养老等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或风险,时时困扰着人们。外面是喧嚣的世界,内心是无限欲望的追求,紧张和烦燥常常伴随着人们。

人们渴望着内心的平静,渴望着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一处安心的净土。而古琴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方法。而这正是古琴可以实现的静心与养生的一大优势。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它是按照乐曲的特定要求,把多种声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旋律,通过不同音乐的选择和结合,对人体产生影响。音乐对人的身心调剂作用,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关注,人们不仅把声音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而且还利用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卻能使人闻之心靜,修心及調气。古琴強調弹琴时平心靜气,調息净虑,心靜气平。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以音乐作为养生、怡情的手段,并逐渐发展为以音乐作为诊病、治病的一种手段。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客观世界的重点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在五行体系中,不同物质可以相互匹配。由于五音能够配属于不同的脏腑,脏腑的机能状态也能通过五音、五声表现出来,所以古人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五行相配属,形象地描述了“徵”音躁急动悸像火的特性,“羽”音悠远像水的特性,“宫”音浑厚温和像土的特性,“商”音凄切悲怆像金的特性。于是,这些概念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抽象的联系。

根据静心的原理,选用优秀雅致的古琴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曲调圆润、节奏舒缓、响度轻柔的乐曲,十分适合静心养生之用。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便会沉浸在音乐美的世界,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增进了心身健康。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音乐更丰富、更细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从乐器特点来看。首先,音色丰富并且极具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则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其次,表现手法丰富,古琴琴曲的节拍多变,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通觉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

从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而同时,时而潺潺、时而汹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脱。而乐曲内容里面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人们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

古琴与抗击疫情

在“非典”时期,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唱片曾被作为“医保用品”用于医护人员,中日友好医院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音乐对缓解焦虑、抑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他在美国发行的两张和美国音乐家即兴重奏的唱片,也作为“治疗音乐”销售得很好。

古琴养生不仅仅是听音乐养生,因为古琴不仅是听,更要弹。弹琴亦称为抚琴,右手指拨弦,左手指在琴弦上滑动,像大鹏展翅。不仅有高雅的动作,还要有左右大脑的活动。一首优美的乐曲从自己的手指下流出,那种感觉,如临深山,如感秋意,如观江河,如处静夜,在现实的这个喧嚣的环境里,自己创造出一个舒畅优雅的小空间,什么工作的紧张,任务的压力,人事间的烦忧,甚至病疼,全都化为乌有。我自己亲身体验,在紧张的工作时,或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一想到晚上回家可以弹琴,一想到家里墙上挂着的那张心爱的古琴,心里顿然生出一种美滋滋的感觉,压力立时就缓解了许多。而晚上下班回家,在自己独立的小环境下,轻轻抚弄一曲,自己的心情立时沉浸在优雅无挂的氛围中,各种困绕你的烦恼和紧张都消失了。内心平和了,体内各个生理环节逐渐趋于和谐,体内和谐,免疫力上升,百病难侵,这不正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在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怎样达到修身养生与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呢?我们认为应该确立如下几个观念,来用活古琴巧养生,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侵袭的目的。

1、敬琴。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视为仅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必须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面对古琴就像面对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的先人对话,感受古代先人的心灵和丰彩,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弹琴时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要正襟危坐,要专心致志,要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恭敬。古人的琴学理论中就有“十不弹”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些有着较强的时代性,已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但体现出的对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却是作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所需要的。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呢?这首先就是由于爱琴人把古琴视为珍宝。我们今天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观念。不敬不信,怎么能达到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

2、 静心。心情平静是健康的源泉。《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内无思想之急,以舔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便会延年益寿。如果每天都想着得奖,想着成名,想着发财,那么,伴随你的必然是焦虑和苦恼,怎么可能养生呢?

于其结构的原因,音量较小。有人把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乐器。其实,这正是古琴的优点和强项。音量小则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静下来。因此,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的听琴或抚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嚣中找到一片纯洁的净土,即修身,又养生。尚若弹奏的是音量很大的乐器,不仅同室之人受到干扰,就是左右邻居也受到影响,自己的心也很难安静。所以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在古代文人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许正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3000年依然沿续着,并且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静心,还包括要虚心学习,认真理解琴曲的含意。古琴是标题音乐,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含意。在琴谱中,每首琴曲前都有一段题解,说明这首琴曲的来龙去脉,曲意内容和弹奏特点。因此,抚琴者或听琴人都应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琴曲的内涵,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

3 、清欲。何为清欲?即清心寡欲之意,修淡泊之心。作为业余琴人来说,弹琴为悦已,不争名、不求利,不为考级和比赛焦虑,也不为排名前后而不悦。偶为表演不求佯狂之动作,哗众取宠;也不强求服装之新颖,以戏剧效果悦人。所弹琴曲不必贪多,但要弹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精雕细刻,反复揣摩,认真体会古曲之深意。不可随意改编,不能以好弹好听为宗旨。  有人反对“琴者禁也”的说法,认为禁锢了人的思想。我却觉得这还是必要的。弹琴人修身养性,即应格除损人利己轻狂虚假之风。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这正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养性基础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4 、持恒。恒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点是每一条弦上都有许多音阶,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弹出来构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记曲子就有一定难度。同时,一些指法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出效果。因此须要下功夫,须要持之以衡的坚持。一般来说,坚持半年,即可入门;坚持一年,初见成效;坚持终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5 、和谐。心与琴和,弦与指和,音与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动人心魄。以和为贵,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对同事,对一切无恶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谐相处。对外和还要对内和,不刁难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纵自己,必求心态平和。心和则琴和,琴和促心和。

总之,弘扬古琴艺术,既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达到养生健体的效果,还能让中国这个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乐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同时也使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永远传承和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经络网 » 古琴养生应对新冠防控常态化

赞 (16)